“2022年前两个月,我国医药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仅为2.3%,利润同比下跌17.6%。医药产业下行压力比较大,但我们认为不能看得太悲观,理由有三:医药需求是刚性的,政策面理性且向好,医药企业政策适应能力也较强。但综合各种因素,南方所将去年年底对2022年医药经济的预测值下调,按照统计局口径,2022年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由原预测12.5%下调为10.5%。”4月28日,在第33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线上发布会上,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林建宁在做《对医药经济几大热点的思考》专题报告时如是指出。
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林建宁
01
新变量引发增速调整
疫情防控新常态下,医药经济增速有明显回落:今年一季度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.5%,去年同期增速为33%;一季度利润同比下降8.9%,而去年同期则是利润大涨88.7%。
林建宁首先回顾了2021年年底对医药经济运行的预测,他指出,医药经济在压力之下将进入调整期,预计呈现出四大亮点:中国创新药加快国际化、微利时代仿制药寻求突围、第四终端继续高歌猛进、疫情防控产品服务全球。与此同时,面临终端增长乏力、投资热度有所退潮、原材料涨价三大压力。
“在去年的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前哨会上,我们预测2021年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增长18.2%。从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来看,尽管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,但走势大体相近。”林建宁指出,2021年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.1%,较2020年与2019年有大幅提升,这与2020年基数较低、2021年恢复性增长有关,但各子行业增速不均衡,主要拉动力在于生物药品制造业。利润增长方面,生物药品制造业的拉动力更加明显,制造业利润增幅高达69%。
而随着俄乌战争、疫情反弹等新的重大影响因素的出现,医药经济增长又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。“俄乌战争导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,4月19日,IMF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从4.4%下调至3.6%,同时对中国的预测从原来的5.6%下调至4.4%。”林建宁表示,国际形势动荡将影响中国经济,对医药原料进口或医保商品出口都会形成冲击。
今年一季度,中国GDP增长4.8%,延续了总体平稳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。具体看医药行业,4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.5%,去年同期增速为33%;一季度利润同比下降8.9%,而去年同期则是利润大涨88.7%(2020年同期基数较低)。两相比较,提示疫情防控新常态下,医药经济增速有明显回落。
02
新热点审思转型变局
观察今年开年的医药经济运行情况,林建宁表示,形势似乎比原来预测的更为严峻,医药产业下行压力较大,并针对产业时下热点问题提出了三点思考:
思考一:经济下行压力对医药产业影响有多大?
虽然医药经济面临较大压力,但不要过度悲观,三大政策面向好:集采政策渐趋理性温和,企业有获益机会;医保目录扩容和“双通道”政策均对市场有利;基药则将迎来目录调整,且带来结构性机会。
在医药经济显示下行压力的同时,产业下游却呈现出一幅不太悲观的图景。米内网数据显示,医药全终端2021年全年增速在6.7%左右;今年1-2月,公立医院市场增幅为12%,零售端市场增幅为3.3%。对比去年上半年增速,终端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增长。
此外,从医药出口情况看,今年一季度医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4.5%,虽然相比前两年有明显放缓,但增幅水平依旧可观。“从终端和出口的数据看,大家可能觉得,是否由于上游压力传递的滞后性?”林建宁将疑问抛出,随即话锋一转指出,“虽然医药经济面临较大压力,但不要过度悲观。”
抛开医药是刚性需求这一特性,林建宁首先从政策面进行了分析。先看集采,政策渐趋理性温和,企业有获益机会。在医保方面,目录扩容和“双通道”政策均对市场有利。基药则将迎来目录调整,且带来结构性机会。
除了三大政策面向好,林建宁认为,中国医药企业较强的政策适应能力也不容忽视。“大经济压力下,医药经济下行难以避免,历史经验告诉我们,GDP的下行与医药工业销售收入下行是同步的。不过,虽然压力面巨大,但政策面趋于缓和,所以不能看得太悲观。”林建宁总结道。
思考二:创新药高估值的泡沫正在被挤破?
创新药领域快速融资、泡沫扩张时代结束:倒逼创新药产业链向差异化、国际化(规范化)自主创新的路径升级。
过去半年来,创新药高估值的泡沫是否被挤破,成为业内关注热点。“创新药是中国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,这一点没有变,但问题在于是不是原来的泡沫太大,不得不挤破?”林建宁直言,经济下行的确会带来投资的谨慎,而原来的泡沫也必须要挤破。
据证券时报统计,今年以来A股市场上市的96只新股(不含北交所股票)中,有33只股票上市首日出现破发,其中有7只是医药股。与此同时,已上市的创新药企也面临着发展压力。从年报来看,尽管2021年百济神州、信达生物、君实生物这些头部创新药企的营收出现了大幅提升,但仍难以扭转亏损的局面。而研发扎堆于PD-1/L1、VEGFR等热门靶点,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也会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。
那么,出路在哪?“在于国际化,在于高性价比,在于真创新!”林建宁指出,创新药领域快速融资、泡沫扩张的时代宣告结束,这将倒逼创新药产业链向差异化、国际化(规范化)自主创新的路径升级。他同时提醒,这并不意味着创新驱动失去了融资的吸引力。事实上,今年一季度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160起融资事件,其中早期融资占比35%,高达56起,再创历史新高。
思考三: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将带来什么?
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主流企业有利:通过突破地方保护主义壁垒,完善全国市场布局,并通过跨区域并购与MAH制度的实施,达到强者恒强。
日前,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》这一重磅文件的发布引发了广泛关注。医药行业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,药监政策、医保政策、招商引资政策的走向。对此,林建宁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。
在他看来,连任ICH管委会成员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典范,因为ICH工作的实质就是审评标准的国际化,标准化升级将拉动中国市场内部及与外部的深度融合。在深化医改方面,强力推进实施“三明模式”、DRG/DIP医保支付改革将是下一步工作重点。而在集采上,对于建设全国统一集采平台的业内猜想,林建宁有不同看法。“到‘十四五’末,国家医保局将在全国创建一批医药集中采购示范平台。未来集采的模式应该是在现有基础上完善规范,国采、国谈加上省际集采联盟,联盟之间实现数据共享,保持数据、政策一致,这也许是未来招采政策的方向。”林建宁如是分析。
“总体来看,我们认为,这个政策对主流企业有利,其可能通过突破地方保护主义壁垒,完善全国市场布局,并通过跨区域并购与MAH制度的实施,达到强者恒强。”林建宁总结道。他特别提醒,如何在破除地方保护的同时防范垄断,是未来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时必须考虑的问题。
03
新预测定调稳中求进
2022年医药经济预测调整:在去年预测的基础上调低两个百分点,预计2022年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增幅为10.5%。
林建宁在总结中指出,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,按照统计局口径,南方所拟对2022年的经济预测进行调整:“在去年预测的基础上,我们调低了两个百分点,预计2022年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增幅为10.5%,较2021年增幅下跌约9个百分点。”对于这一数据的解读,林建宁指出,这并不意味着低速增长,而是仍保持相对于整体经济增速的平稳较快增长,行稳致远是朝阳产业在现阶段的主要特征。
“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,导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,经济下行压力巨大。而在压力之下,医药经济也将进入调整期。但是,我们必须坚定信心,医药产业朝阳产业的特质没改变,国家鼓励医药创新发展的政策面没改变,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改变,所以,困难是暂时的,医药经济美好的未来是可以期待的!”报告最后,林建宁送上了对业界同行的祝愿与勉励。
2021-12-07
2021-12-07
2021-12-07
2021-12-07
2021-12-07
2021-12-07
2021-12-07
2021-12-07
2021-12-07
2021-12-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