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液粘稠”不是病
“血液粘稠”是很多人挂在嘴边的词儿,从字面上看,很容易联想到血液变稠变黏了,就会流得慢,容易发生血栓,进而堵塞血管。一些科普文章也强调:老年人清晨应喝一杯水,有助于稀释血液,预防心脑血管病。还有人说,夏天到了,血液容易变稠等等。
总之,血稠不是个好事儿,应该想办法解决。然而这个引起很多中老年人重视的指标,在医生看来并不那么重要。实际上,医生在判断患者病情时,从来不把“血液粘稠与否”当作标准。
血液粘稠是老百姓的通俗语言,影响血液粘稠度的因素有红细胞、血小板、纤维蛋白原、血脂和血糖等许多指标。医学上血黏度是一项血流变学指标,但是这项指标有很多不太完善的地方,可信性有限,意义有多大,要结合病人其它情况综合判断。
所谓“血稠”的人有很多,但是未必就会发生血栓,因为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如果血管本身没什么问题,血管壁很光滑,那么血液黏度再高,也未必堵塞血管。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血脂、血糖和血压过高,就会使血管内皮损害,使血管壁的内膜粗糙,形成粥样硬化,使血管弹性变差,这才是导致血栓形成、堵塞血管的重要因素,所以医生更关心的是血脂、血糖和血压三大危险因素。除此之外,吸烟、超重(肥胖)也是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因素。所以,医生在判断患者病情时,从来不把“血液黏稠与否”当作标准。
血液粘稠≠高血脂
影响血液粘稠度的因素有很多,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喝水多少。有人说夏天血比较稠,其实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血液浓缩,因为夏天出汗多,水分流失大。另外,体检很容易出现血稠的结果,这是因为一般的体检都要求空腹,有些人因此连水都很少喝,空腹十几个小时的结果是化验单上血色素高、红细胞数多、压积也高,也就是所谓血稠了。
血脂是血浆中的甘油三酯、总胆固醇以及包含磷脂、糖脂、固醇和类固醇等类脂的总称。但是由于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,因此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。所以,血脂异常,实际上表现为脂蛋白异常。脂蛋白按密度分类,可以依次分为密度最小但富含甘油三酯的乳糜微粒,其次是极低密度脂蛋白、中间密度脂蛋白、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。
因此,临床上依此进行分型为:高胆固醇血症、高甘油三酯血症、混合性高脂血症、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。而高胆固醇血症又包括低密度脂蛋白升高、总胆固醇升高,如果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升高就是混合性高脂血症。
血脂高不高只需看四个指标
在体检报告中,血脂主要与四项指数相关:总胆固醇(TC)、甘油三酯(TG)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HDL-C)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,TC是指血液中各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。胆固醇,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、冠心病密切相关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、甘油三酯、总胆固醇偏高,都是血脂高的表现。
有个很形象的比喻能概括这四个项目和血脂之间的关系,总胆固醇是主犯,甘油三脂是从犯,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打手,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警察。危害性是:打手>主犯>从犯,而警察是越多越好。
记住口诀:“高高低低好”
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两项,经常被称为“坏胆固醇”和“好胆固醇”。当“坏胆固醇”增多时,血液会变稠,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,斑块会逐渐增大并堵塞血管,使血流减少,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。更危险的是,不稳定的斑块还会破裂或脱落,并合并血栓形成,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堵塞血管,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中风,危及生命。
更多健康资讯请点击医药头条,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!
2022-11-18
2022-11-18
2022-11-18
2022-11-18
2022-11-18
2022-11-18
2022-11-18
2022-11-18
2022-11-17
2022-11-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