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气转冷,各类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季,其中,流感也将进入流行季节。
根据中国国家流感中心流感周报监测数据显示:截至10月1日,部分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持续上升,以A(H3N2)亚型为主;北方省份流感活动保持低水平。全国共报告12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。
1流感是什么?
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变,传播迅速,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,在学校、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易发生暴发疫情。
2流感主要有哪些症状?
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。流感临床表现主要以高热、乏力、头痛、咳嗽、全身肌肉酸痛为主。儿童的发热程度通常高于成人,患乙型流感时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也较成人多见。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,大多于发病3~5天后发热逐渐消退,全身症状好转,但咳嗽、体力恢复常需较长时间。
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,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。
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、降低流感相关重症和死亡负担的有效手段。近日,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新和修订《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(2023-2024)》。
那么,新版流感接种指南发布,哪些建议值得关注呢?
哪些人群
应优先接种流感疫苗?
所有≥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。结合流感疫情形势和多病共防的防控策略,尽可能降低流感的危害,优先推荐以下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:
1.医务人员:包括临床救治人员、公共卫生人员、卫生检疫人员等;
2.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;
3.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患者;
4.养老机构、长期护理机构、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;
5.6-59月龄的儿童;
6.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;
7.重点场所人群:托幼机构、中小学校、监管场所等重点场所人群。
*孕妇请务必告知医生个人妊娠情况,对处于流感并发症风险中的怀孕妇女,应充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接种。
目前流感疫苗的种类有哪些?
我国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包括三价灭活疫苗(IIV3)、三价减毒活疫苗(LAIV3)和四价灭活疫苗(IIV4),灭活流感疫苗包括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(具体疫苗生产企业详情咨询接种门诊)。
对可接种不同类型、不同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,可自愿接种任何一种流感疫苗,无优先推荐。
流感疫苗什么时候接种?
流感疫苗又称“秋天第一针疫苗”
由于气候原因,我国流感流行主要为每年的10月下旬~次年3月中上旬,另外在南方地区,每年的5月~7月也会出现一个流感流行高峰。
由于季节性和高发期明显,流感疫苗又被称为“秋天的第一针疫苗”。流感季节到来的3~4周是接种流感疫苗的黄金期,即每年的9月、10月是流感疫苗的最佳接种时机,专家建议在10月底前完成预防接种。如果在10月底前未接种,整个流行季仍然是可以接种的,只要本年度的流感疫苗开始供应,可尽早接种,尽早获得免疫保护。
同一流感流行季节,已按照接种程序完成全程接种的人员,无需重复接种。
为什么要每年接种流感疫苗?
1.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,每年流行的毒株可能与往年不同,疫苗成分会根据预测的病毒类型不同有所变化;
2.接种流感疫苗产生的免疫力在体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减的,一般接种疫苗后获得的保护性抗体可维持6~8个月的时间。
所以既往有过流感病史或者既往接种过流感疫苗也需要每年接种。
一般哪些情况
暂缓或禁止接种流感疫苗?
对疫苗中所含任何成分(包括辅料、甲醛、裂解剂及抗生素)过敏者或有过任何一种流感疫苗接种严重过敏史者,禁止接种。
患有急性疾病、严重慢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以及发热患者,建议痊愈或者病情稳定控制后接。
既往接种流感疫苗后6周内出现格林-巴利综合征的患者,建议由医生评估后考虑是否接种。
其他接种禁忌参考说明书。
哪些情况
禁止接种减毒流感疫苗?
1.因使用药物、HIV感染等任何原因造成免疫功能低下者。
2.长期使用含有阿司匹林或水杨酸成分药物治疗的儿童及青少年。
3.2~4岁患有哮喘的儿童。
4.孕妇。
5.有格林-巴利综合征病史者。
6.接种前48小时使用过奥司他韦、扎那米韦等抗病毒药物者,或接种前5天使用过帕拉米韦,或接种前17天使用过巴洛沙韦者。
日常防护手段
除了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外,采取日常防护措施也可以有效减少流感的感染和传播,主要包括:
●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:咳嗽或打喷嚏时,用纸巾、毛巾等遮住口鼻;
●勤洗手:饭前便后、打完喷嚏、咳嗽后都要洗手;
●室内多开窗通风:室内空气不流通容易滋生细菌、病毒,多开窗通风,让空气流通起来,一方面可以保持空气清新,也可以避免被传染;
●提高机体免疫力:保持均衡饮食,适量运动,充足休息等健康生活方式,以增强体质,提高抗病能力;
●避开人群:流感流行季节,尽量减少去人群聚集场所;
●及时隔离治疗: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,应居家休息,不带病上班、上课,接触家庭成员时戴口罩,减少疾病传播;若病情出现进行性加重,应及时去医院就诊,并做好防护,避免交叉感染。
2023-10-13
2023-10-13
2023-10-13
2023-10-13
2023-10-12
2023-10-12
2023-10-12
2023-10-11
2023-10-11
2023-10-10